中国锂电池"突围记"----中国科学院
2024年3月11日 · 2023年6月,一块由我国自主研发、能量密度每公斤360瓦时的固态锂电池正式交付给电动汽车的龙头企业,在业内引发热议。 这一进展标志着中国在电动汽车大国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被认为是全方位球电动汽车行业的重要里程碑。 鲜为人知的是,到达这一"里程碑"之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科研团队已经在锂电池领域潜心耕耘40余年。
了解更多2024年3月11日 · 2023年6月,一块由我国自主研发、能量密度每公斤360瓦时的固态锂电池正式交付给电动汽车的龙头企业,在业内引发热议。 这一进展标志着中国在电动汽车大国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被认为是全方位球电动汽车行业的重要里程碑。 鲜为人知的是,到达这一"里程碑"之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科研团队已经在锂电池领域潜心耕耘40余年。
2024年3月11日 · 2023年6月,一块由我国自主研发、能量密度每公斤360瓦时的固态锂电池正式交付给电动汽车的龙头企业,在业内引发热议。 这一进展标志着中国在电动汽车大国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被认为是全方位球电动汽车行业的重要里程碑。 鲜为人知的是,到达这一"里程碑"之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科研团队已经在锂电池领域潜心耕耘40余年。
了解更多2024年10月23日 · 本书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瞄准固态锂电池共性关键科学问题,攻关关键材料制备、器件开发和系统集成技术,旨在解决传统锂电池痛点问题,促进固态锂电池产业化发展。
了解更多2020年11月18日 · 随着全方位球对于清洁能源的大力倡导以及各种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环保且高能量密度的能源存储系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了解更多2023年10月17日 · 研究团队深入分析了电极串扰的双向迁移特性,并且明确了电极串扰在高比能电池容量衰减中亦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图1),为研究高比能电池的失效机理打开了新的科学视角。
了解更多2022年5月26日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与姚宏斌、倪勇教授团队合作,以解决锂离子电池高能量密度与快充性能之间的矛盾为目标,提出并制备出一种新型双梯度石墨负极材料,实现锂离子电池在6分钟内充电60%。
了解更多2024年7月17日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化学化工科学数据中心联合过程工程所环境技术与工程研究部等共同开发的"新能源电池循环利用信息平台"()正式上线。
了解更多2024年10月29日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人才项目等支持下,宋英泽课题组聚焦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问题,在关键材料活性优化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新能源材料变革性研发提供了支撑,相关研究工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了解更多2024年9月4日 · 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悉,该所武建飞研究员带领的先进的技术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研发出用于全方位固态锂硫电池的新型硫化锂正极材料,能量密度超过600瓦时每千克。
了解更多2023年7月25日 · 针对上述问题,西安交通大学能动学院延卫教授、王嘉楠副教授 团队 研发了具有高热稳定性的隔膜及固态电解质材料并揭示了其在相关电池体系中的锂枝晶生长-抑制机制,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
了解更多2024年12月13日 · 近期,由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冉奋教授带领的新能源材料团队在锂电池的正负极电极材料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 中科院一区和TOP期刊《Nano Letters》《ACS Nano》《Materials Today》上。以硫为正极材料的锂硫电池具有优秀的比
了解更多